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,也是中国古代制度逐步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。由于西周时期的书写材料相对粗糙,流传下来的资料较少,我们很难清晰地勾画出西周的疆域。不过,有很多关于西周疆域的描述,其中最为流行的是《左传》中的一段:“我自夏以后稷,魏、骀、芮、岐、毕,吾西土也;及武王克商广东股票配资网,蒲姑、商奄,吾东土也;巴、濮、楚、邓,吾南土也;肃慎、燕、亳,吾北土也。”然而,这段话并不是非常准确,它更像是对西周势力范围的粗略概述。若想要了解西周疆域的具体范围,还需要进一步分析。
我们首先来探讨西周的核心区域,也就是关中渭水流域,这是周文明的发源地。最初,周人活动于山西一带,他们是姬姓和姜姓通婚的后代。在夏代,周人担任了农业官员,传说中的“后稷”即为周人的先祖。随着夏朝灭亡,周人西迁,定居在渭水上游,并逐渐发展壮大。周人活动的地理范围,大致从东边的黄河流域延伸到西边的陇山。
展开剩余80%《左传》中提到的“魏、骀、芮、岐、毕,吾西土也”,较为准确地反映了西周西部的疆域。魏国,是周朝最早的封国,位于山西芮城,并有古魏城遗址。骀国,即邰国,是周朝姜姓封国,位于今陕西武功县。邰国的建立与周人母族的姜姓有关,这也是炎帝的后裔。值得注意的是,后来许多国家如齐、甫、申、吕、纪、许等都源自姜氏之国。芮国位于陕西大荔县朝邑镇,这里发现了芮公墓,是芮国的发源地。岐国则位于陕西岐山县,是周的发源地,周公庙和凤雏遗址仍然保存至今。毕国,位于陕西咸阳,是姬姓的封国,近年来复旦大学通过毕公墓的考古发掘,提取了西周姬姓的DNA,揭示了更多细节。
在2017年,考古学家在宁夏彭阳姚河塬发现了一个不曾被记载的封国——获国。该国位于陇山(六盘山)以东,是泾河流域和黄河的分水岭。甲骨文中提到,获国曾与戎狄部落发生战争。结合其地理位置,推测获国是西周西北部的封国。这些戎狄部落可能与西周有某种亲缘关系,或许就是“姜氏之戎”。而在西周后期,秦国的祖先被封为西北边疆的守卫者,他们的最初封地在天水清水县。
公元前1027年,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朝,正式建立西周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武王打败商朝之前,周国的势力已经扩展到了南方的汉江流域,许多南方的方国参加了牧野之战,这些国家被称为“牧誓八国”。这些“牧誓八国”和周国的关系是盟友式的,在西周建立后,这些国家被封为诸侯。然而,西周并未完全控制这些国家。
《尚书》及其他史料记载了“牧誓八国”的组成,包括庸国、蜀国、羌国、髳国、微国、卢国、彭国、濮国等。其中,庸国位于湖北竹山,羌国则位于甘肃东南。蜀国的情况较为特殊,这里指的并不是后来鼎盛的三星堆文明中的蜀国,而是关中地区的蜀国,曾被商朝征服过。参与牧野之战的蜀国,实际位于陕西一带。
其中,巴国的地位也十分特殊。尽管《左传》提到“巴、濮、楚、邓,吾南土也”,这表明巴国应当接受了西周的封号。巴国最初位于汉江上游,属姬姓部族,后来逐渐迁移至嘉陵江流域。西周的势力范围南至汉江上游,但与楚国的关系并不完全如西周所愿。楚国原本是商朝时期的盟友,并与商朝联姻。周初,楚国接受了西周的封号,但未能完全服从西周的统治。随着西周的衰落,楚国逐渐扩展领土,并与西周发生了多次冲突。
为了防范楚国的扩张,西周在汉江北岸建立了多个诸侯国,这些封国合称为“汉阳诸姬”。这些诸侯大多位于南阳盆地至湖北北部一带,并没有跨过汉江。可以推测,西周最南的疆域应当是汉江和长江以北。
武王灭商后,西周实施大规模的分封,将姬姓和姜姓的土地分封至商朝的核心地区,建立了多个“殖民”据点。由于东方的商人势力强盛,西周选择在一些战略要地建立据点。封国的经济依赖周围的土地资源,这些地方的耕作劳动力大多来自于奴隶,而封国之间的未开发土地则被称为“隙地”,这些地方的人群没有义务归属某个封国。
总的来说,西周的疆域呈现为点状分布,中心地区的王畿地带开发最为成熟,而东部和南部的控制力较弱。西周的势力范围虽然较为广阔,但这些据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不均衡,某些地区仍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。因此,西周虽然疆域广泛,却未能完全控制其所有土地。
西周的疆域大体上涵盖了从燕山到淮河、从六盘山到山东半岛的广阔地区,较商朝有了明显扩展。而周朝的王畿地区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经济体系,逐步推动了华夏文化的传播,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融合。这一过程为中国后来的统一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